时常我们说东亚文化圈,当然儒家思想是我们东亚文化圈隐形的特征,如果要找一个显性的特征,那么筷子无疑是这个文化圈最典型的物品。无论是日韩,还是南边的越南,无疑都是习惯于使用筷子,筷子的使用无疑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,尤其日本还保留着汉文化当中分食的习惯。
时常我们说东亚文化圈,当然儒家思想是我们东亚文化圈隐形的特征,如果要找一个显性的特征,那么筷子无疑是这个文化圈最典型的物品。无论是日韩,还是南边的越南,无疑都是习惯于使用筷子,筷子的使用无疑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,尤其日本还保留着汉文化当中分食的习惯。
筷子的起源
1993年,在距今有7000年至5000年的龙虬庄遗址,发现了42根用骨头制作的棍子,这些棍子还是比较粗的,以前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棍子是发笄,是用来整理头发的,后来发现也能够用来吃饭,尤其在墓葬当中,发现他们放在手臂处的位置,而不是头部,后来包括最早发掘龙虬庄遗址的张敏先生也坚持认为,这些骨头是最早的筷子。
其实古代发笄是能够两用的,比如在描述商纣王最喜欢妃子妲己的时候,其中就有一段,纣王不愿意吃饭,后来妲己就用发笄喂他吃饭,这也是最早关于筷子的记载。
筷子的使用,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,根据史料记载,人们在此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进食了,但是并不是主流的餐具。在春秋时期,筷子应该还没有普及开,孔子和他们弟子们吃饭依然还是用手,基本上不上任何餐具。
还有个“染指于鼎”的典故,说的是公子宋,他去别人家吃饭,看到人家鼎里煮了一个大乌龟,他当时很馋,但是主人没有请他吃,于是他把手指伸进鼎里蘸了一下,然后愤然离开了,这时候人们还是用手指头当筷子用。到了战国时期,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筷子,尤其秦汉时期,筷子的使用非常普遍了。
“趁热吃”导致筷子的流行
我们现在还有个习惯那就是趁热吃。东亚文化圈,其中就中国、日本、韩国以及越南是使用筷子,像南亚的一些国家他们还是习惯用手,因为他们不习惯吃热食,而是喜欢吃室温的食物。虽然越南处在东南亚,但是受到中国汉文化的影响,也是习惯于使用筷子。
我们嘴巴与手所能够承受到的温度是不一样的,我们的手能够承受的温度是60°,而我们的嘴能够承受80°,所以我们喝茶的时候,经常会需要一个杯衬,或者把杯底、碗底做得很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