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质回归后的餐饮后IP时代,要IP更要品质?
来源:网络 | 作者:网络 | 发布时间: 2020-11-08 | 52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近日,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指出2019年全国饭店行业高质量进化的几大趋势。其中,韩明表示,在消费升级和新型消费引领产业升级的背景下,后IP一代将促进品质化回归。人们的消费理念、知识品位在提升,对于消费服务、成品品质的追求也在逐步提升。

近两年,饮食IP化、饮食+IP成为热门话题,从通过跨界合作“蹭”IP,到招牌形象的卡通化、拟人化,再到如今为名牌注入知识力量自主打造IP,膳食招牌的IP化运营从伪命题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创新运营方向。

那么,饮食招牌该如何看待这个“后IP时期”,又该如何让名牌持续IP化进程,实现IP化的真正意义——让招牌因IP变得有内涵、有温度、自带流量呢?

强IP背景下的名牌建设

不仅是在餐饮,IP化运营几乎渗透进了全商业社会。为何IP化如此流行呢?

普遍观点认为,传统招牌的生命往往具有周期性,而IP化的招牌则通过知识、创意的不断融入,为名牌不断注入活力,让名牌的生命与意义不断延续与加深。强IP背景下,韩明会长指出未来的几大市场热点。

1、制品IP化

把成品做成了超级IP,最终做到“名牌=品类”,这样的案例在膳食界并不鲜见,如麦当劳的麦乐鸡,星巴克的咖啡,以及近两年的“网红”,鲍师傅的肉松小贝,西少爷的肉夹馍等。像星巴克一样,当瓶装咖啡全面进驻便利店与超市,便意味着星巴克实现了IP化成品的高附加值,这也是很多餐饮所望尘莫及的。

不过,随着膳食名牌IP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或将有更多的膳食招牌通过成品或单品的IP,将成品代价延伸至更多消费场景。

2、名牌故事化

在奈雪的茶的起步初期,很多人在“茶+软欧包”之余关注到了其背后的“美女创始人”,以及名牌创始背后的故事。

从奈雪的茶的名字来源到创始人的心路历程,在自媒体及社交网络等平台均传播度极高。这不仅增加了奈雪的茶的曝光度,也通过塑造创始人的个人IP让招牌具有了“可读性”与“共鸣感”。这便是让名牌故事化的主要目的。

3、单品连锁化

在IP打造中,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是“量”的价格。以单品餐厅为例,选有大量需求的品类,做成规模化的连锁名牌,是单品餐厅实现IP化的基础。

聚焦牛蛙单品的蛙来哒,如今已覆盖上海、深圳、长沙、杭州、武汉、南京等50+城市,人们在有吃牛蛙需求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蛙来哒,这便为招牌的IP化奠定了良好的“人潮基础”。

“后”IP年代的品质回归

之所以强调膳食招牌的IP化进入了后IP时期,是因为很多膳食名牌在IP化的路上走了很多弯路。

一批批昙花一现的网红名牌就让人们清晰的认识到,饮食招牌的IP化绝不仅仅靠知识与创意的强行注入,而是在知识创意注入、糅合、再生的过程中,永远急需成品核心支撑。

1、流量红利不断削弱

进入2019年,很多饮食人注意到,茶饮界远没有2017年与2018年热闹。

当消费的关注焦点从“占卜解惑”、“情感表达”等层面转移到制品创新,制品口感等,这便意味着,曾经一个概念带火一个招牌的奇迹很难再现,茶饮界乃至整个膳食界的流量红利正在不断被削弱。接下来,支撑名牌长足提高的根基一定是制品,根基不稳,大厦将倾。

2、品质回归至核心位置

作为咖啡界的超级IP,星巴克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。就在今年4月,星巴克推出多款茶饮新品引发多方报道,称星巴克将要“分羹”茶饮板块。然而,对于星巴克的新品还有另外一种声音,便是关于味道的吐槽。

随后吐槽声音的增多,又有媒体人分析为何大家都在吐槽星巴克的饮品难喝。

由此可见,不管是名牌IP的塑造或是维护,制品本质以及品质的回归都至关重要。

3、传承与创新的碰撞加快业态优化

近两年,关于餐饮的消费升级主要围绕着“新膳食”进行。互联网技术全面渗透,场景美学引领时尚风潮,营销创新层出不穷……新饮食招牌花样百出,传统膳食名牌也面临转型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一边是新饮食在接受着传统知识的洗礼,另一方面,传统饮食也在努力适应新的潮流趋势,在新老交替中,在创新与传承的碰撞中,餐饮表现出更丰富、更多元的进化态势。

4、人潮细分驱动膳食精细提高

小众的、精致的、精准的……在近两年成为餐饮的一大创业方向,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轻食沙拉的崛起。

瞄准年轻群体,甚至是健身、减肥、月子人流,轻食沙拉以健康的特性精准锁定特定人流,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。特定人流的特定需求同时也在驱动着餐饮向着精细化进化。

后IP年代的引流之道

当越来越多的饮食名牌有了IP意识并付诸行动,初始的流量红利便在“大军到来”之时而终将成为过去式。

所以,后IP时期的营销引流开始更加“走心”。在这个后IP时期,我们在营销方面又急需注意些什么呢?

1、套路式营销逐渐过时

IP作为名牌的情感载体,曾经,有招牌将“情怀”作为膳食的最大特色去运营,然而,事实却表明,仅有情怀特色并不足以支撑招牌的长足提高。

如在前几年颇为盛行的以八零、七零为主题的餐厅,一阵怀旧风潮过后,大部分餐厅都快速走向没落。

2、围绕核心诉求展开营销

IP是一种非常人格化的形象,打造IP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更有趣、丰富的语言表达,寻求消费与招牌代价、知识的认同。

所以,在塑造IP时,首先急需确定的是目标人潮以及目标人潮的内心诉求,以此为基础,才能与消费达到在情感、心灵,以及代价等方面的契合。

3、“口碑”式营销回归

说到底,IP营销传递的是一种价格、知识。不过,在后IP时期,IP价格与知识的传播也急需以“货真价实”的“口碑”为基础,否则,在消费眼中,缺失膳食本质、餐品品质的IP营销是没有传播价格的。

所以,依然要着重强调“先体验后IP”,没有品质口碑支撑的IP营销也极有可能会让名牌陷入成也营销,败也营销的尴尬境地。

结语

一般来说,IP打造可以分为三大阶段:内容—变现—延伸。就当下来说,很多饮食已经实现了IP内容与形象的塑造,还有一部分名牌通过周边成品实现了IP的变现。

只有极少数的大型连锁招牌实现了IP价格的延伸,如新零售制品的加入,以及成品售卖场景的无限化等等。

所以,对于膳食名牌来说,名牌IP化的“水很深”,依然急需不断尝试、创新、进步,方能通过IP化在这个“后IP一代”为名牌谋得一席之地。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,版权归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 提交反馈 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!


最新资讯